实名认证 国家级协会会员 省级级协会会员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翰墨当歌吟心曲 ——邢西军的书法艺术钩沉
2016-01-27    浏览(1734)    作者:贾德江    来源:邢西军 官方网站

    书法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可谓是历史悠久的艺术。在三千年时光的发展演绎中,从传为蔡邕的“九势”开始,书法中的“笔法”,已经提出了完备的概念,已形成了一种约定,一种规矩,或者说形成了书法相对稳定的本质属性。但千百年来,历代的书法又不是恒定不变的,它的笔意、体势、结构、章法,又无不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展现时代精神。

    书法是一种文化,它的特殊性在于以文字为艺术表现的依据,若从文字的实用功能这方面来看,书法涵盖着几乎所有的以文字出现的文化现象。但书法要成为艺术就要讲艺术性,讲技法,脱离了艺术性,书法便失去了作为一门文化的自身存在的价值,也就不能进入文化范畴。如果说,在建国以来的文化建设中对书法的艺术性不够重视,是新时代繁杂的建设过程中还算正常的一种忽略的话,那么“文革”时期的破坏则是一种毁灭性的文化摧残,使书法的艺术传统几乎彻底沦丧。“文革”后支撑书坛的主力,几乎都是曾经受过传统教育的老一辈学者、艺术家和他们为数有限的学生。这种局面随着教育的逐渐复兴、书协活动的渐次开展而不断改观。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书法热”,一浪高过一浪,但是历史所造成的断裂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整个书坛了。

    当代书家邢西军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崛起于书坛的。他的卓荦之处,在于回溯传统,精研古法,在于接续传统,于碑于帖都取一种开放的立场和姿态。他从书法心性的角度来寻绎,既不像沙孟海、肖娴、陆维钊那样苦心孤诣地表现碑风,也不像沈尹默、白蕉那样死抱帖学不逾“二王”雷池一步。他充分享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书法主体审美自由所带来的开放性书史空间,虽皈依帖学,但也不与碑学相隔,而是在重温经典中,大胆地转向更加广泛的古代书法资源,比如汉简和晚明书风,并且以人生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合一为最终目标去加以体现。由此,他的书法作品数十次入选国内外书法大展,多次获得金奖、银奖等奖项,不仅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而且有数十家报刊发表并介绍其书法艺术,引起书坛的瞩目,名声日隆。

    邢西军1956年出生于河南太康,与开文学史上山水诗的南朝宋大诗人谢灵运同乡。古阳夏太康人文荟萃,历史上曾产生过谢安、谢玄、袁宏、吴广、谢道韫等一批彪炳史册的人物,无疑这对邢西军立德、立志、立书、立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自幼就喜爱习书练字、吟诗读文,沿袭至今已近半个世纪。无论是在“文革”十年动乱的年代,还是在戎马倥偬的岁月,无论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书画研究院领导的位置上,他始终如一、念念不忘的是他心中的书法,传统文化的玉液琼浆正是通过书法延伸到他的生命之中。于书法,他最初以唐楷筑基,后临王献之小楷《十三行》,继而又临习王羲之《圣教序》《兰亭序》,并由此大量地研读、临习孙过庭、张旭、怀素、米芾、赵孟、王铎、傅山等人的书迹,于金文、钟鼎、秦篆、石鼓、汉魏诸碑也下过较深的功夫,而且在心追手摹、广泛涉猎的研读中,加入自我的感悟与切身体会。他从帖学入手,又从读碑和笔法中进入传统是深远的,这使他和当下的书风形成一种反差。这种扎实的功底出手就是古帖古碑的笔势和结构,真是想把字写丑都不容易。

邢西军书法于正、草、行、隶、篆五种书体无不兼长,尤以行草书更具风神,充分显示了他的功力与才华。或许与他的出生地相关,感染了家乡名贤清刚而格正之气脉,或许也与他从军的经历相联,铸就一身刚直不阿、坚韧不拔的军人气质,致使他的书法无论写哪种书体,字里行间无不透出隽永正大气象,如清泉白石、皓月疏风,似鲲鹏然自得,绝少奇形怪状,剑走偏门。

    他的楷书,可以写颜、写柳,也可以写欧、写魏,其用笔圆融端肃,结体貌丰骨劲,如《〈道德经〉选录》《苍龙老树联》《延世振家联》《倚窗望月联》等书作,清正韶秀之中融进行意,参以魏风,形成了沉着不失灵活、自然不失洒脱的自家面貌。他的篆书,多以大篆创作,源在李斯秦篆、李阳冰唐篆,流在吴昌硕之石鼓文。其用笔中正不欹,圆转匀停,起止不见笔锋,转折均无角节。如《道法自然》《和》等篆书,其结构如“鲁庙之器”不偏不倚,不虚不盈,舒和整饬,其审美理想是“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他的隶书也和邓石如一样,是从汉碑中脱化而来的。如《刘勰〈文心雕龙〉》《宋玉诗一首》《茶禅一味》等书作,学《曹全》又不为《曹全》所囿,大胆创新,融篆籀之笔法,参以行书之笔意,结构紧密,方正遒古,外貌拙朴,内蕴奇巧,尤简古超逸,却脱尽恒蹊,自有一派大将风度。

邢西军自成一格的行书,成就最高。如《杜甫诗〈秋兴〉八首》《古贤禅诗十一首》《录〈大唐圣教序〉》等多为长篇大作,朗朗书风行中带草,体圆用方,极尽笔法变态,又饶于字外情韵。既取“二王”的中规中矩,又取苏轼之态浓意远、米芾之尽秀极妍,上溯李北海而厚其气,下参董其昌以畅其韵。观其作古拙端庄而无俗气,秀丽自然而无媚气,俊雅飘逸而无躁气,隐匿朴直于灵动清纯之中,务求圆活婉转而随心所欲,这就是邢西军年复一年殚精竭虑的艺术追求的动人之作。

    我还喜欢他的另一类行书作品,如《兰亭集序》《录刘勰〈文心雕龙〉》《录陶渊明〈归去来辞〉》等,借径郑板桥“六分半书”,在杂用篆、隶、行、楷的基础上,大大小小、粗粗细细、斜斜正正、参差错落,有如“乱石铺街”,奇而不怪、乱而有序,别有一番神韵。

他的草书,取法广博,从王羲之、孙过庭到黄山谷、祝枝山,乃至当代林散之、启功等诸家,他都经常揣摩、悉心体悟,但他主要得力于怀素和王铎。如他的草书《录唐诗四首》《李白诗〈将进酒〉》《王维诗五首》《熊亨瀚诗一首》等,无不中锋运笔,擒纵有度,一笔数字,如春蚕吐丝,气贯通篇。虽连锦不断,但提按自如,线条极富变化和内涵。这里既有怀素以篆作草的流畅,又有“大王”以真作草的谨严。在布局上,他注重疏密、奇正、大小、轻重、枯湿和挪移揖让的变化,在大开大阖中求得全局的和谐统一,颇具王铎草书咄咄逼人的宏大气势。

邢西军作书主张遵古而出新,他重视临帖临碑,又讲究独抒性灵;他强调创作的理性安排,力求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也不忽视创作中的即兴发挥,旨在获得非理性效果。如果对邢西军的书法创作进行比较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两个结论:一是从纵的坐标上看,他取法古人,又不囿于古人,善于通变,能独出机杼,尤其所作行草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二是从横的坐标上看,他是当代书坛各书体皆备的少有的几位书家之一,其水平当属上流书家之列。

当前的书坛,群雄逐鹿,各派争流,无疑是历史以来最繁盛的时期。然而,维新者多,守成者少;尚自然者多,求以功夫发天趣者少;随心所欲者多,泯规矩于方圆者少;讲视觉冲击者多,解书中意蕴者少。而邢西军则是这“少”中的书家,他固守传统,坚持在法度之中出新意,寓个性于精妙之外,发学养于翰墨之间,实在是“识见深”和“学有余”之故。苏东坡曾说:“作家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当然,我不是说邢西军已经像苏东坡一样是一位“心目手俱得之”的书坛大家,但我可以说,邢西军正是以个性鲜明的心目手俱得为鹄的的当代古典书风的代表性书家之一。

    邢西军并不侈言创新,也未故意创新,但他确实创了新,也一望而知是邢西军极富个性的手笔,哪怕是三两个字的团扇、斗方,也别出心裁,多有创意,不与他家混同。但他的字不矜才使气,不一味霸悍,而是心平气和,洗尽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婀娜之度,终以骨清力健、格高体正的书风卓然而立于当代书坛。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今年以近花甲之年的邢西军,精力充沛,意气风发,面对已有的成就,他总认为还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他只会更加增强他创造的自信心,只会更加深入地立足于艺术本体进行书法艺术更高层次的研究,尤望其书艺更上层楼,以臻大成也。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他有更加丰厚、更加绝妙的书法艺术作品出现。

2015年8月16日完稿于北京王府花园

(作者系著名出版人、美术评论家、画家)


标签:
我来说两句
0 人参与评论,查看详情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验证码:

注:网友评论只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站同意其看法或者证实其描述

^_^ 人喜欢

关注TA

给TA留言

扫描二维码进入
手机官方网站